当前位置: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当作十条) 方九首(当作十首)

按:《医门法律》曰:虚劳之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魏氏以为血痹当编次于中风之后,后人误叙,与虚劳同篇。喻氏强牵入虚劳中,可谓刻舟求剑。二说未知何是,程氏稍与喻同意。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圣惠方》:“盛重”作“充盛”。《千金》:“濇”作“涩”。在上,更有涩字。徐曰小字上,该有“微尺中”三字。此说难从。)

按:历节血痹,《金鉴》所辨不允。历节有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文,则可知亦伤及血。血痹有针引阳气文,则可知阳气亦闭矣。又徐、沈、程、周,并肌肤盛为句,重字接下读。魏鉴重字连上句。当考。稻叶元熙曰:重因,《赵本》作重困。似是。《贾谊新书》,民临事而重困,则难为上矣。《仓公传》:为重困于俞,忿发为疽。此皆言累困也。

血痹阴阳俱微。

按:《伤寒论》所谓脉之阴阳,皆以部位而言。然此条则自有寸口关上尺中文,故《金鉴》以浮沉解之。亦犹六难、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意,《伤寒论》多称脉阴阳。(桂枝汤条,不揭脉字。)而此无“脉”字,故沈氏以阴阳营卫俱微释之。盖此条阴阳,义可两通。故《辑义》并二说而存之。徐曰:阴阳,寸口人迎也。尤曰: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为言。并误。又《圣济》,尺中上,补“或”字。《三因方》曰:脉当阴阳俱微,尺中少紧,身体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朱〕如桂枝汤,本为太阳中风和营卫之要药。兹特去甘草之和缓,而君以黄芪之峻补者,统率桂芍姜枣,由中达外。俾无形之卫气,迅疾来复;有形之营血,渐次鼓荡。则痹可开,而风亦无容留之处矣。

按:此说稍是。然黄芪取之托阳逐邪,不取峻补矣。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

《医学纲目》曰:诊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者,盖阳盛阴虚之症也,暮多见之。

男子面色薄者。(“重”,赵,作“里”。诸本同,宜从。《鉴》曰:脉浮者,里虚也。当是衍文,误矣。)

按:沈曰:色乃神之旗,营卫之标。若面色薄者,是白而娇嫩无神,乃气虚不统营血于面也。此说与魏氏异趣。

男子脉虚沉弦。

〔周〕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芪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按:无寒热,又见短气、吐血、瘀血、及妊娠中,俱言无外邪。《金鉴》恐凿,瞑、眩,通用。后条云:目眩。然则目瞑,即目眩也。男子字,又出消渴,及黄疸中。宜参。

《医学纲目》曰:诊脉虚微细弦,为虚劳者,盖阴阳俱虚之症也,晨多见之。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

〔鉴〕手足烦,即今之虚劳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阴寒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虚劳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

按:《兰室秘藏》举此条曰:以黄芪建中汤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按:据《巢源》脉极虚芤迟以下,当为一截看。

脉得诸芤动微紧。

先兄曰:芤与微反,动与紧反。盖芤动与微紧,自是二脉。则上文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之意,故下一诸字也。

按:魏氏以为此上有假热,而下有真寒者,其说颇辨。然熟绎经文,似不必上热者。

天雄散方

按:此方白术殊多,故徐氏以为中焦阳虚之治(沈氏同)。然天雄实为补下之品,则其说恐未核。要之配合之理,殆为难晰已。又朱氏曰:然使真阴亏损,亡血失精,二方皆非其任矣,须用八味肾气丸法。斯言殆然。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

〔周〕至盗汗,则阳衰因卫虚,而所虚之卫行于阴。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庇之,故腠开而汗。若一觉,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而汗止矣。故曰盗汗也。夫至盗汗,而其虚可胜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

〔魏〕男子平人失精亡血之虚劳,年少而体方柔脆,故易至夭折;年五六十感邪成痹之虚劳,年老而体已坚硬,故可以终其天年。是虚劳而成痹,终是经络病,虚劳而成失精亡血,则为脏腑病矣。经络病可以引年,脏腑病难于延岁也。此仲景引虚劳之类,以明虚劳也。

按:沈氏曰:虚阳上浮则脉大。营卫不充于躯壳相循背之经隧,曰痹侠背行。朱氏曰:大为虚阳外鼓之大,而非真气内实之大也。三阳皆虚,痹而不用。并与尤魏异义。

又按:马刀,陶隐居曰,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江湖中,细长小蚌也,长三四寸,阔五六分。“侠缨”《太素》作“侠婴”。杨上善注曰:颈前曰婴也。《外台》引:“婴”作“缨”。考段氏注《说文》:缨,冠系也。賏,颈饰也。婴,绕也。益知作缨者为是。而侠缨者,侠冠系之谓,即颔骨下际,至人迎两旁也。( ……

  提示: 当前显示2000字,注册登录后,可显示10000字,并享有搜索权限。【登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