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尺脉数无力,发于阴分者,阴虚火动也,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又有肾水泛症,两尺亦洪大,大抵脉洪大者,虚也。
尺脉虚弱微细者,必盗汗出也;弦大数,按之无力,亦阴火也;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数,为实火。凡劳热喘嗽,脉必数无力,按之沉而稍有力者生;浮而细数无力不能容指者死。
《脉经》曰:平人脉大为劳,脉虚亦为劳。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
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鼻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肾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
凡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人夜梦鬼交。凡脉迟而小弱者,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冷,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
脉弦而大,按之中空外急,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浮则荣气竭。
左手脉细,右手浮大动急,而不退者,为正气虚,邪气盛,主必死。
《脉要》云: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如汗加嗽,非药可除。
巢氏《病原》云: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苦直,不得嚥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馀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以上亦名五劳。
七伤: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滑,五曰精少,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
又曰: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开或闭;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善忘善怒。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肉肓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按: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内伤者,故以润剂治乾血,以软动啖血之物行死血,死血已去,病根已划,而后可从事乎滋补之剂。仲景为万古医方之祖有以哉!
《玄珠》云:五行六气,水特五之一耳,一水既亏,岂能胜五火哉?虚劳等症蜂起矣!体虚者,最易感于邪气,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以其缓而治之;次则调之。医者,不知邪气加于身而未降,便行补剂,邪气得补,遂入经络,至死不悟,良可悲矣!夫凉剂能养水清火,热剂能燥水补火,理易明也。劳为热症明矣,当可补乎?惟无邪、无热、无积之人,脉举按无力而弱者,方可议补。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肾二火亏而用之。
心虚,则动憷,恍惚忧烦,少色舌强,宜养荣汤,琥珀定神丸之类,以益其心血。
脾虚,面黄肌瘦,吐利清冷,腹胀肠鸣,四肢无力,饮食不进,宜快脾进食丸之类,以调其饮食。
肝虚,目昏筋脉拘变,面青恐惧,如人将捕之状,宜牛膝益中汤、虎骨之类,以养其筋脉。
肺虚,呼吸少气,喘之咳嗽,嗌乾,宜枳实汤加人参、黄耆、阿胶、苏子,以调其气。
肾虚,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鸣,小便频数,精漏,宜八味九加五味、鹿茸,去附子,用山药等丸,以生其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