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Dàzhù,BL11)八会穴之骨会
大杼,经穴名。出自《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本神、风府、大俞、百旁、百劳。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的分支,浅层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腧穴释义
杼,即织机上的梭子。脊椎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古称杼骨。穴为“背中大输,在杼骨之端”,故名大杼。
腧穴功用
祛风解表,宣肺定喘,舒筋通络。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定位: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1肋间动、静脉的分支,浅层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主治病证
1、咳嗽、发热。
2、项强、肩背痛。
腧穴操作
俯伏,于第一胸推棘突下间,陶道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子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颈椎病,骨结核,关节炎,肺炎,支气管炎,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癲痫,胸膜炎,腰背肌痉挛、疼痛等症。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针刺或电针大杼穴,可调整肺功能,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麻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能代偿性增加。有实验表明针刺大杼穴与钙代谢有关,如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吋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常用配伍
1、配大杼穴、膺俞穴、缺盆穴治背俞热病胸中热。
2、配大杼穴、风池穴、胆俞穴、风门穴、合谷穴、关冲穴、复溜穴治伤寒无汗。
3、配大杼穴、风池穴、身柱穴、曲池穴、合谷穴、肺俞穴、膈俞穴、外关穴、丰隆穴治风热喘咳。
4、配大杼穴、天柱穴、陶道穴、本神穴、孔最穴、后溪穴治头痛。
5、配通天穴、百会穴、风池穴、完骨穴、哑门穴治颈项强痛。
6、配曲垣穴、秉风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肩臑穴、腾会穴、天宗穴治肩胛痛。
7、配天容穴、缺盆穴、膈俞穴、云门穴、尺泽穴、二间穴、厉兑穴、涌泉穴、然谷穴治喉痹哽咽寒热。
8、配大椎穴、身柱穴、肩髃穴、曲池穴、尺泽穴、外关穴、阳池穴、合谷穴、环跳穴、梁丘穴、犊鼻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太溪穴治风痹。
9、配阳陵泉穴、绝骨穴治痿证。
10、配风府穴、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肩髃穴、曲池穴、内关穴、环跳穴、阳陵泉穴、丰隆穴治中风先兆。
11、配膺俞穴、缺盆穴、背俞穴治热病(胸中热)。
12、配心俞穴治胸中郁郁。
13、配肺俞穴、天突穴、尺泽穴、外关穴、经渠穴、三阴交穴,每日针治一次治支气管炎。
14、配长强穴治小肠气痛。
古籍摘要
1、《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
2、《灵枢·背腧》所载:“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即指本穴。
3、《医经理解》:“大杼,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海论》曰:冲脉者其输上出于大杼,《气穴论》注曰: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之会,故为经脉之大机杼也。”
4、《孔穴命名的浅说》:“大杼,第一椎之骨称杼骨,穴当杼骨旁边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