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病源候论»卷一»风诸病上
风诸病上

(凡二十九门)

一、中风候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旁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而死。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

二、风癔候

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发汗身软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体直者,七日死。

三、风口噤候

诸阳经筋,皆在于头。三阳之筋,并络入颔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诊其脉迟者生。

四、风舌强不得语候

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五、风失音不语候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养生方》云:醉卧当风,使人发喑。

六、贼风候

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此风至能伤害于人,故言贼风也。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乃结成瘰疬及偏枯;遇风热气相搏,乃变附骨疽也。

七、风痉候

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者,死也。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诊其脉,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风痉脉也。

八、风角弓反张候

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九、风口喎候

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喎。

十、柔风候

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

十一、风痱候

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十二、风腲退候

风腲退者,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是也。由皮肉虚弱,不胜四时之虚风,故令风邪侵于分肉之间,流于血脉之内使之然也。经久不瘥,即变成水病。

十三、风偏枯候

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邪初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诊其胃脉沉大,心脉小牢急,皆为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若不喑,舌转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满二十者,三岁死。又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足太阳经虚者,则病恶风偏枯,此由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又云: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又云: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暝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又云: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十四、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

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阴 ……

  提示: 当前显示2000字,注册登录后,可显示10000字,并享有搜索权限。【登录

…… …… ……

下一篇:风诸病下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