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脏别论篇》: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王冰曰:以未下也。
马莳曰:实而不满者,方其水谷入口之时,上之为胃者实,而下之为肠者尚虚。及其时下下脘之后,则下之为肠者实,而上之为胃者已虚。故一有所实则不能有所满,而必至于泻也。故曰实而不满者以此。彼五脏无水谷之出入,特其精微之气焉耳,故虽至于满,而不至于有所实,自不必有所泻也。故曰满而不实者以此。
骥案:胃,汇也,水谷汇聚之所也。肠,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有大肠小肠之别。《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师传篇》: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韵》:大颈张胸,五谷乃容。又《平人绝谷篇》: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素问·灵兰秘典篇》: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主受纳水谷,故入口则胃实,小肠上接于胃,凡胃所纳之物,皆受盛于小肠之中,小肠中物至大肠,精汁尽化,变糟粕而出,故胃实肠虚,肠实胃虚,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王冰曰:水谷下也。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王冰曰:气口在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气口之所候,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张志聪曰: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藏主。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府。清中之清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节论饮食入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
马莳曰:此即五味入口之语,以明五气入鼻之义。气口者,右手之寸口脉,即手太阴肺经太渊穴也。此篇与《经脉别论》《灵枢·五色四时气篇》皆名之曰气口。《灵枢·终始篇》名之曰脉口,以脉气必会于此也。《六节藏象论》《灵枢·禁服》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渊穴,去鱼际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则《内经》诸篇皆谓之人迎耳。《经脉别论》谓: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故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而可以决脉之动静,气之盛衰,人之死生,有如是也。伯言脉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于脾胃也。胃,足阳明。脾,足太阴。足阳明为六府之先,足太阴为五藏之本。胃主纳受,凡水谷以是为市,为六府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藏之气,无不借以资养。则是脾者,足太阴也。肺者,手太阴也。其气本相为流通,而气口亦手太阴耳。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惟其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凡胃脾积聚痰物,其气口必大而滑。凡胃脾之虚者,其气口脉必虚。
张介宾曰: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愚按:气口、寸口、脉口之义,乃统两手而言,非独指右手为气口也。如《经脉篇》: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则以气口知之。《经筋篇》:手太阴之筋,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经脉别论》: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气象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小针解》:气口虚而当补,盛而当泻。本篇: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难经》: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府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诸如此者,岂独指右手为言耶?而王叔和未详《经》旨,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手寸口大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以右候里,无稽之言,其谬为甚。肝心居左,岂不可为里?肠胃在右岂不可为表?如仲景为伤寒之祖,但曰大浮数滑动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又曰:表有病,脉当浮而大。里有病,脉当沉而细。又如其上取寸口,太阴脉也。下取趺阳,阳明脉也。是皆阴阳表里之谓,初未闻以左为人迎而候表,右为气口而候里。脉体自有阴阳,诸经皆具表里。凡今之习讹者,但见左强,便曰外感而攻其表,但见右盛便曰内伤而攻其里,焉知藏气有不齐,脉候有禀赋,或左脉素大于右,或右脉素大于左,孰者为常,孰者为变,或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或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是实中之虚。设不如此而欲以左右分表里,岂左无里右无表乎?故每致攻伐无过,颠倒阴阳,非为大失经旨,而遗害于人不小,无怪乎脉之日难也。此不得不为辨正。
骥案:《灵枢·五味篇》:水谷皆入于胃,又: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又:胃五窍者,闾门也。上窍主纳水谷,下窍入小肠,旁窍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水之余沥。中通脾一窍,主化水谷,上输肺一窍,主布精汁,故云五窍,曰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