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经药瀹»卷一»阴阳色气味
阴阳色气味

《素问·阴阳应象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王冰曰:阴凝上结,则合以成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气;云凭气以交合,故言云出天气。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如是。

吴崐曰:出,通也。雨出而通地气,云出而通天气。以人喻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上焦开发,若雾露焉,是地气上为云也;肺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是天气下为雨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是雨出地气也。上焦如雾,其氤氲者,心肺和而呵出之,是云出天气也。此六句者,见阴阳清浊不可失位而倒置,顺之则天地位而万物育,逆之则下飧泄而上胀矣。

张志聪曰:地虽在下,而地气上升为云,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天有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升之云,故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气,此阴阳交互之道也,而人亦应之。此篇言天地之阴阳与人之阴阳相合,是以一节言天地阴阳水火,一节言清浊藏腑精形,以天人相间而言也。

马莳曰:地虽在下,而阴中之阳者升,故其上也为云。《正蒙》: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天虽在上,而阳中之阴者降,故其下也为雨。《正蒙》:阳为阴素,则相持为雨而降。

骥案:《说文》:云,山川气也。雨,从云下也。《玉篇》雨,云雨也。《元命苞》:阴阳和为雨。《大戴记》:天地之气和则雨。和则天地气交,阴阳相感,此上下二字有升降之意。《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天地之升降者,谓之阴阳,阴阳之上下者,谓之云雨。天地之气如此,人身之升降上下亦如之。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王冰曰:气本乎天者亲上,气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上窍谓耳、目、口、鼻,下窍谓前阴、后阴。

马莳曰:阴阳升降,唯一气以为合一之妙。即人身观之,凡人身之物,有属清阳者,如涕唾气液之类,则出于上窍;耳目口鼻之为七窍者,皆清阳之所出也。有属浊阴者,如污秽便浊之类,则出于下窍;前阴后阴之为二窍者,皆浊阴之所出也。

骥案:《周礼·疾医》:两之以九窍之变。注:谓阳窍七,阴窍二;疏:谓阳窍七者在头上,露见为阳;阴窍二者在下,不见,故为阴。阳清阴浊如上文,但上文专就人身言,此兼药物言。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王冰曰:腠理谓渗泄之门,故清阳可以散发;五藏为包藏之所,故浊阴可以走之。

张志聪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藏,五藏主藏精者也。

马莳曰:凡人身所用之物,有属清阳者,如饮食药物之性,有属阳之类据,曰发、曰走、曰实、曰归,知其为在外之物。惟阳者主升,故发于腠理,以腠理主表为阳也,指物类阳气言。若物之有形质者,则入于六腑矣。有属浊阴者,如饮食药物,有属阴之类,惟阴者主降,故走于五藏,以五脏主里为阴也,指物类阴气言,若物之形质不入于五脏。

张介宾曰: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受藏于五脏,故浊阴走之。

骥案:《素问·生气通天论》:腠理以密。注谓肤表之毛孔也。《素》《灵》言五脏,心肝脾肺肾,《疾医》言九脏,正藏外有胃、膀胱、大小肠,于六腑中取四腑以益五藏为九藏。四腑皆有受盛,故谓之腑,亦有脏称,故入九脏之数。此言阳发外,阴走内,不拘为五为九,马注得之。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王冰曰:四肢外动,故清阳实之;六腑内化,故浊阴归之。

张志聪曰: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

马莳曰:凡清阳之物实于四肢,以四肢为诸阳之本也,指物之气。凡浊阴之物归于六腑,以六腑受化物而不藏也,指物有形质者言。人身之有阴阳,其清浊升降之妙,何以异于天地哉。

骥案:支、肢、胑通。《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疏谓:四肢犹言手足。《灵枢·邪客篇》:天有四时,人有四肢。谓两手两足位于身躯之四隅,为全身之之持护卫,故名。六腑:《疾医》九藏,心、肝、脾、肺、肾为正脏,取胃、膀胱、大肠、小肠以益五脏为九脏。引《八十一难》谓三焦为孤府,非正府。腑四腑六,不必拘泥,不过言清阳所实者肢,浊阴所归者腑而已。又东垣《用药法象》:清阳发腠理,清之清;实四肢,清之浊。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走五藏,浊之清。清之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之浊者,荣华腠理;浊之浊者,坚强骨髓;浊之清者,荣养于神。亦有理。

水为阴,火为阳。

王冰曰:水寒而静,故为阴;火热而躁,故为阳。

马莳曰:阴阳者,万物之父母,水火者,实阴阳之征兆,举水火而足以尽阴阳矣。故水 ……

  提示: 当前显示2000字,注册登录后,可显示10000字,并享有搜索权限。【登录

…… …… ……

下一篇:气运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