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刘涓子鬼遗方»卷四
卷四

●黄父痈疽论

九江黄父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注溪谷而燥经脉,津液和调,而变化赤为血。血和则乘脉先满,乃注经络。经络皆盈,乃注于经络。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谓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留,去虚补实则有余,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知闻乎?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也。经始纪,冰道流溢,草䖅不成,五谷不植,经路不通,民不往来,庵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则言其故。

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泣则不通,不通则归之,不得复,及故痈肿。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水髓消,不当骨肉,不泻,筋枯空虚,筋骨肌肉不得相亲,经脉败漏,熏于五脏,五脏伤,故死矣。

黄父曰:愿闻于痈疽之形与其期日。

岐伯曰:略说痈疽极者一十八种:痈发于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则化为脓,脓塞其咽,半日死。其为者,泻则已,含豕膏无冷,泻三日而已。(一方无冷食。)

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痈大而赤黑,不急则热气不入渊脉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脉,十余日死。

阳气大发,消脑,名曰脑漯。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藏头乘心者,不治(本作留字)。

发于肩及臑者,名曰雌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大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砭石,欲细长疏,或云涂豕六膏,日以勿裹。其痈坚而不溃者,马刀、夹缨乃治之。

发于胸者,名曰并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萎苽,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十岁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陵翘草、陵根各一升,水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阳明,名曰股瓮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雌疽。其状痈色不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以手缓揉之,乃破。

诸疽发于节而相应之者,不可治之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四十日死。

发于脑,名曰兔啮。其状疾赤至胃,急治之,不治煞人。

发于踝,名曰走湲。其状痈也,急不变,灸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名曰四淫。其状如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名曰疠疽。其状初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渐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夫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之,急治不苦速,成病难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具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按:黄父《痈疽论》所著缓急之处,生死之期,如有别痈之形色、难易之治如下。僧纳私撰是用,非是先贤,恐后高雅,故记之名字,令惑之耳。

发皮肉浅,肿高之赤即消,不治亦愈。

发筋肉深,肿下之坚,其色或青,或黄白黑,或复微热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发附骨者,或未觉肉肉,肉肉已殃者,痈疽之甚也。

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如此者多现先兆,宜急治之。皮坚甚,大多致祸矣。

夫痈坏后有恶肉当者,以猪蹄汤洗其秽,次敷食肉膏、散,恶肉尽,乃敷生肌膏、散,乃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须绝房室、慎风冷,勿自劳动,须筋脉复常,乃可自劳耳。不尔,新肉易伤则重发,便益溃烂,慎之慎之。

●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

痈疽之甚,未发之兆,肥渴为始,始发之始,或发日疽臭;似若小疖,或复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便隐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炷。小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处所不患多也。亦应即贴即薄,令得所即消。内服补暖汤、散。不已,服冷药,外即冷薄。不已,用热贴。贴之法,开其口,泄热气。

●相痈知有脓可破以末

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用排针。脓深难见,上肉厚而生肉,火针。若外不别有脓,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者,肉殃坚者,未有脓也。按更痛于前者,内脓已熟也。脓泄,去热气,不尔,长速,速即不良。

●治痈疽肿,松脂贴方

黄柏 芎藭 白芷 白蔹 黄芪  ……

  提示: 当前显示2000字,注册登录后,可显示10000字,并享有搜索权限。【登录

…… …… ……

下一篇:卷五上一篇: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