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海上方
重刻海上方序
暑月伤热
伤寒咳嗽
鱼脐疮
口疮
产难
妇人口干
眼中流泪
小便不快
大便不快
鼻中出血
牙疼
远年咳嗽
刺毒肿痛
刀伤出血
小儿骨痛
水泻
臁疮
痼冷
蝇子入肠
蚊虱
破伤风
急伤寒
蛇伤
犬伤
心头疼
龟病
内瘴
骨头疼
汤火烧
咽喉
胡臭
血痢
自缢
耳聋
小儿夜哭
耳疼
牙疼
赤鼻
重舌
阴脱子肠不收
脱肛
乍寒乍热
咽喉
双蛾
痢
月水不通
乳少
乳疮
产多
来溺
骨鲠
胎前发疟
血崩
牙疳
妇人五心热
口疮
小儿吐泻
头风痛
耳聋
自汗
犬伤
手足厥冷
汤火烧
转筋吐泻
痹癖
臁疮
骨鲠
催生
吹乳
痔漏脱肛
吹乳
疔疮
蛇犬伤
安胎
颠犬伤
止痛
痔漏
牙疼
接骨
解酒
忘事
果毒
吃噫
伤寒
头空痛
赤眼
翳眼
小儿疟
咳嗽不止
刀斧伤
疟疾
恶癣疮
足筋急痛
小便不下
蛔虫寸白
干湿癣
翻胃
血流不止
口臭
鼠咬
痔
蜈蚣蛇蝎伤
消渴
小便血
胎衣不下
倒生
产后无乳
产后咽干
阴中肿
阴疮
月信不调
产难
产后心痛
产后血不止
胎衣不下
小儿惊风
小儿喘嗽
小儿夜啼
小儿撮口
小儿泻痢
牙疼
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养生铭
|
《孙真人海上方》 唐 孙思邈 著于公元541-682年当前位置:孙真人海上方»首页
![]() ![]() 著作简介: 《孙真人海上方》,洞有旧石刻,第以碑小方多,字画伤于琐屑,不便检阅,且舛讹太甚,乃令生员谢沾细加订正,砻石大书。旧有木刻,病证列于目录,诗首止列号数,读者须寻病于前,而求方于后,尤为不便,兹将病证即列诗首,似亦省目。其他风药论及九转灵丹诸方,洞前已有楷书大碑,兹不复赘及之。 作者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