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集腋成裘建电子典籍四库,聚书为塔筑网上医苑七阁。

针灸资生经

卷一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正面部中行六穴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膺俞部中行七穴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侧腋左右八穴 腹部中行十五穴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侧胁左右十二穴 手太阴肺经左右十八穴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 手少阴心经左右十八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手厥阴心主脉左右十六穴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少阳胆经左右三十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二十二穴 足阳明胃经左右三十二穴 足少阴肾经左右二十穴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

卷二

针灸须药 针忌 孔穴相去 定发际 审方书 穴名同异 点穴 论壮数多少 艾炷大小 点艾火 治灸疮 忌食物 避人神等 相天时

卷三

虚损 灸二十种骨蒸 痨瘵(传尸、骨蒸、羸瘦) 肾虚 消渴(消肾、消中) 阴痿缩、两丸骞 阴挺出 转胞 阴茎疼 膀胱气 阴汗(湿痒) 阴肿(阴疮) 小腹痛 小腹胀满 㿗疝(诸疝气、胎疝、寒疝、卒疝) 疝瘕 淋癃(淋沥) 小便难(不通、不利) 小便五色 治梦遗失精(白浊) 大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遗尿附) 大便不禁(余见泄泻) 泄泻(余见吐泻) 飧泄 溏泄 便血 痔(瘘、漏) 肠风 肠澼 肠痛 肠鸣(腹鸣) 脱肛 霍乱转筋(筋缓急) 霍乱吐泻 呕吐 干呕 伤寒呕哕(诸哕) 胃痛(寒热) 反胃 食不下(不化) 不能食 不嗜食 食气(无味) 食多 疟(脾寒) 脾疼

卷四

心痛 心恍惚 心惊恐 心喜笑(怒) 心气(健忘、无心力、失志) 心忧悲(哭泣) 叹息(太息) 心烦闷(心痹、胆风热) 胆虚(胆热) 嗜卧 不卧 梦魇(杂梦) 癫邪(鬼邪) 癫狂(狂走、狂言) 癫痫瘈疭(小儿瘈疭) 癫痫(痫附) 癫疾 惊痫(小儿惊痫、急惊风、慢惊风) 风痫(五痫) 风劳 风痉(角弓反张) 风眩 风痹 中风(中风寒热) 中风不语(中风口噤附) 偏风(偏枯、半身不遂) 痰涎(痰饮、吐沫) 唾血(呕血、吐血) 肺气(肺风) 咳嗽 欬逆 欬逆上气(上气) 少气(短气、乏气、结气) 贲豚气(伏梁气、息贲) 痃癖 癥癖 积聚 积气 腹痛 腹满(心满胀) 腹胀(胸胁胀附、心胀) 心腹坚大 鼓胀 水肿(杂肿、四肢肿、石水)

卷五

脐痛 膺痛 胸满(胸胁满、龟胸) 胸胁痛(胸痹痛) 膈痛(五噎、气哽) 背痛(胸背、背脊) 肩背酸痛(肩膊、肩臂) 肩痹痛(不仁不举) 臂痛(臂无力) 腋痛(腋肿) 腕劳 肘痛(肘挛、不仁) 手麻痹不仁(不举) 手指挛(手掣痛) 手热(手寒、手清、手心热) 足麻痹(不仁) 足不能行(不能立、不收) 足寒热(胫寒) 足杂病(跟股、胻胫、腨腿、髀枢) 脚气 脚弱(脚痹) 脚肿 四肢厥(手足不举) 尸厥 脚膝痛(挛急不收不仁) 膝痛 腰脚痛 腰痛(腰强、腰屈) 腰脊痛 脊痛 腠理 骨疼(骨髓)

卷六

耳鸣 耳痛 耳聋 聤耳(生疮) 目痛(目瞑) 目上视(眼目瞤动) 目泪出 目眩 目不明(又目䀮䀮、目暗、目眇) 目翳膜(白翳、睊目、□目) 目赤(目黄、目青) 青盲(雀目、疳眼) 口眼㖞(余见中风、偏风不语) 口喑哑(舌不能言) 舌强(自吐舌、重舌) 口缓(频欠伸、失欠) 齿龋 口舌干苦(口热臭) 口齿疳疮(牙齿龈肿、牙关急) 齿噤(口噤) 牙疼 鼻塞不利(鼻不闻香臭) 鼻有息肉(孔生疮) 鼻涕出(鼻干、鼻嚏) 鼻痛 鼻衄 咽喉肿痛(生疮) 喉咽鸣(杂病) 咽喉干 喉痹 唇颊肿痛(颐颔肿) 颈项强(急肿) 头风(头眩) 头痛(偏头痛) 脑痛(脑风) 头旋(头重) 头肿 顶肿痛 面肿 面痛(面赤、面黑)

卷七

伤寒(热病、阴证、阳证) 黄疸 伤寒头痛 伤寒寒热 寒热 腹寒热气(冷气) 身寒痹(湿痹不仁) 自汗(伤寒自汗、盗汗) 汗不出 伤寒无汗 发背(痈疽、疡瘘) 瘿瘤(肉瘤) 瘰疬 风疹(隐疹) 历节风 疔疮(疡瘘、鱼脐疮、瘑疮、疳疮) 癣疥疮(白癜风、疣目) 蛊毒 犬伤(蛇伤) 乳痈 乳肿痛(殂乳少、吐奶) 妇人无子 妇人血气痛 血块(瘀血) 血崩(崩中漏下、恶露不止) 产后余疾(产前) 难产(胞衣不出、子抢心、落胎) 月事 赤白带

《针灸资生经》 南宋 王执中 著于公元1220年

当前位置:针灸资生经»首页
书内搜索:
阅读 10.9万+

著作简介:

《针灸资生经》,针灸专著,7卷。宋王执中(叔权)撰,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

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膺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360穴,附经穴图46幅;卷2为针灸须药,针忌,孔穴相去,定发际、同身寸等针灸方法;卷3至7分别论述虚损、劳瘵、肾虚、消渴等临床各科病证共193种针灸治疗取穴法和配方。对宋以来文献有所论述,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补充阐发,增列部分有效单验方,对针灸临床发展有指导意义。

作者关于魄户、大椎、巨骨等穴之辨误、足三里穴之考证,以及对取穴时重视压痛点之寻找和注意患者体位的记述,对提高取穴正确性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此书收罗宏富,作者不囿旧说,有不少独到见解,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赐从政郎,曾做过将作丞、将作监等小京官,后外调,历任湖南澧州、湖北峡州州学教授。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

在任湖南澧州州学教授时,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书中记载了不少临床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并附有方药,是我国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王执中很重视搜录民间医药经验,经常接触农民,走访郎中、药贩和药铺等,对民间所掌握的一方一药均加以记录。经反复试用后,把确有疗效的保留下来,结集一部《既效方》。

王执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医药学家,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协议|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使用本网站,即视为您已阅读并同意使用协议

© 岐黄 ( 晋ICP备18000168号 )

Powered by Discuz! ©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