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
序
上卷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下卷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 舍病治弊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食复、自复 感冒兼疫 疟痢兼疫 温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妊娠时疫 小儿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
《温疫论》 明 吴又可 著于公元1642年当前位置:温疫论»首页
阅读 3.8万+
著作简介: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温疫论》刊行以来,版本多达80余种,其明末刻本和清初刻本今均已不存。现存的清朝康熙年间刻本为该书的早期刊本,目前被用作《温疫论》校点底本的康熙刻本主要有4种:石楷(临初)校梓本、张以增评点本、刘敞(方舟)校梓本、《醒医六书》本。以“石本” “张本”为最早,“刘本”源于“石本”,“醒本”则与“张本”多同。《温疫论》在康熙后期开始见于书目记载,乾隆间及其以后见载于十余家书目,又以正文2卷、补遗1卷的版本最为通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2年)载:“《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四库全书》依据的通行本与“张本”“醒本”更为接近。 作者简介: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 。 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