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集腋成裘建电子典籍四库,聚书为塔筑网上医苑七阁。

温疫论

《温疫论》 明 吴又可 著于公元1642年

当前位置:温疫论»首页
书内搜索:
阅读 3.8万+

著作简介: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温疫论》刊行以来,版本多达80余种,其明末刻本和清初刻本今均已不存。现存的清朝康熙年间刻本为该书的早期刊本,目前被用作《温疫论》校点底本的康熙刻本主要有4种:石楷(临初)校梓本、张以增评点本、刘敞(方舟)校梓本、《醒医六书》本。以“石本” “张本”为最早,“刘本”源于“石本”,“醒本”则与“张本”多同。《温疫论》在康熙后期开始见于书目记载,乾隆间及其以后见载于十余家书目,又以正文2卷、补遗1卷的版本最为通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2年)载:“《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四库全书》依据的通行本与“张本”“醒本”更为接近。

作者简介: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 。

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协议|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使用本网站,即视为您已阅读并同意使用协议

© 岐黄 ( 晋ICP备18000168号 )

Powered by Discuz! ©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