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集腋成裘建电子典籍四库,聚书为塔筑网上医苑七阁。

景岳全书

贾序 范序 查序 鲁序 全书纪略

卷之一人集·传忠录(上)

明理(一) 阴阳篇(二) 六变辨(三) 表证篇(四) 里证篇(五) 虚实篇(六) 寒热篇(七) 寒热真假篇(八) 十问篇(九) 论治篇(十) 气味篇(十一)

卷之二人集·传忠录(中)

神气存亡论(十二) 君火相火论(十三) 先天后天论(十四) 标本论(十五) 求本论(十六) 治形论(十七) 脏象别论(十八) 天年论(十九) 中兴论(又十九) 逆数论(二十) 反佐论(二一) 升阳散火辨(二二) 夏月伏阴续论(二三) 阳不足再辨(二四) 小儿补肾论(二五)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命门余义(二六) 误谬论(二七) 辨河间(二八) 辨丹溪(二九) 论时医(三十) 京师水火说(三一) 医非小道记(三二) 病家两要说(三三) 保天吟(三四)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难经》脉义 仲景脉义 滑氏脉义 附:诸家脉义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经义(一) 伤寒总名(二) 初诊伤寒法(三) 论脉(四) 风寒辨(五) 伤寒三证(六) 六经证(七) 传经辨(八附) 阳证阴证辨(九) 三阳阳明证(十) 两感(十一) 表里辨(十二) 寒热辨(十三) 论汗(十四) 论吐(十五) 论下(十六) 看目(十七) 舌色辨(十八) 饮水(十九) 三阳阴证辨(二十)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一) 论伤寒古治法(二二) 论古法通变(二三) 麻黄桂枝辨(二四)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五) 治法(二六) 论虚邪治法(二七) 补中亦能散表(二八) 寒中亦能散表(二九) 伤寒三表法(三十) 伤寒无补法辨(三一) 病宜速治(三二)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病暑病(三三) 发斑(三四) 发黄(三五) 发狂(三六) 风湿(三七) 结胸(三八) 阴厥阳厥(三九) 谵语郑声(四十) 衄血(四一) 蓄血(四二) 热入血室(四三) 胸胁腹满(四四) 呕吐哕证(四五) 劳力感寒(四六) 虚证(四七) 动气(四八) 战汗(四九) 头汗(五十) 吐蛔(五一) 腹痛(五二) 下利(五三) 协热下利(五十四) 小便(五五) 死证(五六) 伤寒逆证赋(五七) 伤寒治例(五八)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

诸风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非风 厥逆 伤风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风痹 汗证 痉证

卷之十二性集·杂证谟

瘟疫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疟疾 瘴气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寒热 暑证 火证

卷之十五理集·杂证谟

虚损 劳倦内伤 关格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饮食门 脾胃 眩晕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怔忡惊恐 不寐 三消

卷之十八明集·杂证谟

咳嗽 喘促 呃逆 郁证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呕吐 霍乱 恶心嗳气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吞酸 反胃 噎膈 嘈杂

卷之二十一心集·杂证谟

肿胀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积聚 痞满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泄泻 痢疾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卷之二十五必集·杂证谟

头痛 面病 口舌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眼目 耳证 鼻证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声喑 咽喉 齿牙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遗精 淋浊 遗溺

卷之二十九贯集·杂证谟

血证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痰饮 湿证 黄疸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脚气 痿证 阳痿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疝气 脱肛

卷之三十三天集·杂证谟

癫狂痴呆 癃闭 秘结 诈病 疠风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诸虫 诸毒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诸气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死生

卷之三十七人集·妇人规(上)

总论类 经脉类 胎孕类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下)

产育类 产后类 带浊遗淋类 乳病类 子嗣类 癥瘕类 前阴类

卷之三十九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初诞法(二) 护养法(三) 初生儿看病法(四) 看小儿寿夭法(五) 脉法(六) 声音(七) 颜色(八) 药饵之误(九) 小儿诊治大法(十) 撮口脐风(十一) 惊风(十二) 论惊风证治(十三) 急惊风(十四) 慢惊风(十五) 大惊卒恐(十六) 惊啼(十七) 发搐(十八) 夜啼(十九) 发热(二十) 外感发热治法(二一)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二) 诸热辨证(二三) 内热证(二四) 小儿上论列方(二五)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二六) 霍乱吐泻(二七) 论泻痢粪溺色(二八) 吐乳(二九) 五疳证(三十) 盗汗(三一) 腹胀腹痛(三二) 痞块(三三) 癫痫(三四) 溺白(三五) 变蒸(三六) 小儿下论列方(三七)

卷之四十一谟集·麻疹诠

麻疹

卷之四十二烈集·痘疹诠

痘疮(上)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

痘疮(中)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

痘疮(下)

卷之四十五圣集·外科钤(上)

经义(一) 脉候(二) 论证(三) 善恶逆顺(四) 虚实(五) 浅深辨(六) 总论治法(七) 败毒(八) 托里(九) 论汗下(十) 论灸法(十一) 脓针辨(十二) 论针法(十三) 用针勿忌居神(十四) 围药(十五) 腐肉(十六) 舍时从证(十七) 阳气脱陷(十八) 温补按则(十九) 定痛(二十) 生肌收口(二一) 用香散药(二二) 槐花酒(二三) 忍冬酒(二四) 肿疡(二五) 肿疡不足(二六) 溃疡(二七) 溃疡有余(二八) 溃疡作痛(二九)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发热烦躁(三一) 作呕(三二) 作渴(三三) 泻痢(三四) 大便秘结(三五) 小便淋涩不利(三六) 发痉(三七) 无寐(三八) 疮疡出血(三九) 戒忌调护(四十) 阴阳证变(四一) 论列方(外科上)

卷之四十六贤集·外科钤(下)

发背(四二) 脑疽(四三) 耳疮(四四) 鬓疽(四五) 痄腮(四六) 瘰疬(四七) 疔疮(四八) 时毒(四九) 肺痈肺痿(五十) 乳痈乳岩(五一) 胃脘痈(五二) 腹痈(五三) 肠痈(五四) 附骨疽(五五) 臀痈(五六) 流注(五七) 鹤膝风(五八) 多骨疽(五九) 下疳疮(六十) 便毒(六一) 杨梅疮(六二) 囊痈(六三) 悬痈(六四) 脱疽(六五) 脚发(六六) 足跟疮(六七) 肾脏风疮(六八) 臁疮(六九) 天泡疮(七十) 赤白游风(七一) 翻花疮(七二) 痔漏(七三) 跌打损伤(七四) 杖疮(七五) 破伤风(七六) 类破伤风(七七) 斑疹丹毒(七八) 瘤赘(七九) 疣(八十) 论列方(外科下)

卷之四十七大集·本草正

山草部 隰草部 芳草部 蔓草部 毒草部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

水石草部 竹木部 谷部 果部 菜部 金石部 禽兽部 虫鱼部 人部

卷之四十九德集·新方八阵

新方八略引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补阵 和阵 攻阵 散阵 寒阵 热阵 固阵 因阵

卷之五十一图集

古方总目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补阵

卷之五十三书集·古方八阵

和阵

卷之五十四宇集·古方八阵

攻阵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散阵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寒阵

卷之五十七宙集·古方八阵

热阵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固阵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因阵

卷之六十长集

妇人 以下通用方

卷之六十一长集

小儿 以下通用方

卷之六十二长集

痘疹 以下麻疹方 以下通用方

卷之六十三春集

外科 以下通用方

《景岳全书》 明 张景岳 著于公元1640年

当前位置:景岳全书»首页
书内搜索:
阅读 24.2万+

著作简介:

《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

《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又《本草正》,论述药味约三百种。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别论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此外,并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

作者简介: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幼随其父游京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中年从军,曾到过燕、冀、鲁等地,后回乡致力于医学。于医之外,亦旁通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等学。

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在医学理论方面,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学派”。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协议|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使用本网站,即视为您已阅读并同意使用协议

© 岐黄 ( 晋ICP备18000168号 )

Powered by Discuz! ©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