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中藏经
序
邓序
卷上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生成论第三 阳厥论第四 阴厥论第五 阴阳否格论第六 寒热论第七 虚实大要论第八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脉要论第十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生死要论第十三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劳伤论第十九 传尸论第二十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卷中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论痹第三十三 论气痹第三十四 论血痹第三十五 论肉痹第三十六 论筋痹第三十七 论骨痹第三十八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论五疔状候第四十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道跋楼钥跋 |
《华氏中藏经》 东汉 华佗 著于公元145-208年当前位置:华氏中藏经»首页
![]() ![]() 著作简介: 《华氏中藏经》为综合性医著,又名《中藏经》,旧题汉·华佗著,撰年不详。 本书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也有较为中肯之评析。 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如其中“三黄丸”与经方“泻心汤”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相同,其中“浴肠汤”与经方“大黄硝石汤”皆主治黄疸,且药物组成亦基本相同。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认为此书是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且最成体系,其中“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至“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共12篇,最具代表性。 作者简介: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从现存佚文看,《华佗针灸经》所载腧穴名称及定位均与《黄帝明堂经》有较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