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论辩证广注
凡例
辩中寒为真寒论
卷上辩太阳阳明病中寒脉证并治法卷上·辩太阳阳明病中寒脉证并治法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真武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吴茱萸汤方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吴茱萸汤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汤方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吴茱萸汤方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仲景)理中丸方 (活人)枳实理中丸方 五积散方 海藏五积散论 (添加)减味五积散方 始得阴毒候 (略例)正元散方 退阴散方 五胜散方 (局方)来复丹方 度瘴散方 神丹丸方 (活人)火焰散方 丹砂丸方 韩祗和温中例 (指微)温中汤方 橘皮汤方 七物理中丸方 (略例)二苓汤方 灰包熨法 (元戎)桃花丸方 王朝奉辩阴阳证 王朝奉辩厥阴例 (元戎)调胃散方 又治伤寒将死者方 (局方)大已寒丸方 (活人)正阳散方 回阳丹方 (医学发明)补中益气汤方 (要诀类方)苏合丸方 (蕴要)藿香正气散 (蕴要)大建中汤方 (蕴要)人参三白汤方 (蕴要)茵陈橘皮汤方 茵陈四逆汤方 茵陈茱萸汤方 (和剂)半硫丸方 (外台崔氏)生姜锐方 |
《中寒论辩证广注》 清 汪琥 著于公元1680年当前位置:中寒论辩证广注»首页
![]() ![]() 著作简介: 《中寒论辩证广注》作者是清·汪琥注。内容包括辨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分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作者认为伤寒病证,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故将仲景伤寒论析分为二。在辨注方面搜采精博,并以“琥按”作为阐述己见的形式。此书多附刊于《伤寒论辨证广注》之后。 作者简介: 汪琥,清代医学家。字苓友,号青谿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先习儒,后改业医。博览前人有关伤寒著述,对伤寒造诣甚深。 康熙年间从友人处得武陵(今湖南常德)陈亮斯所著《伤寒论注》草稿,谓此书“极为入理,惜其书不全”,乃于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1676~1680)间专志著述,撰成《伤寒论辩证广注》十四卷。遵《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二者不宜混淆,故首取《伤寒论》热病条文,逐条广参各家论说予以辩注,颇多创见。对不少伤寒名著、名家亦有所论评。 又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按前书体例逐条注说《伤寒论》属真寒证之条文,附于前书之末刊行。 另著《痘疹广金镜录》三卷、《养生君主编》三卷、《增补成氏明理论》《医意不执方》等,后两书已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