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集腋成裘建电子典籍四库,聚书为塔筑网上医苑七阁。

类证活人书

青词 进表 谢启 辨误

卷一

序论 经络图 〔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 〔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 〔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 〔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 〔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卷二

序论 脉穴图 〔七〕问三部之位。 〔八〕问诊候之法。 〔九〕问脉息之证。 〔十〕问七表。 〔十一〕问八里。 〔十二〕问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卷三

序论 〔十三〕问表证。 〔十四〕问里证。 〔十五〕问表里两证俱见。 〔十六〕问无表里证。 〔十七〕问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卷四

序论 〔十八〕问阴证。 〔十九〕问阳证。 〔二十〕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 〔二十一〕问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赤黄,而脉洪实。 〔二十二〕问病人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寻衣撮空,直视微喘。 〔二十三〕问胸膈不快,?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 〔二十四〕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二十五〕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 〔二十六〕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 〔二十七〕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 〔二十八〕问手足逆冷。 〔二十九〕问吐长虫。 〔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卷五

序论 〔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 〔三十二〕问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 〔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 〔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 〔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谓之坏病)。

卷六

序论 〔三十八〕问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 〔三十九〕问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 〔四十〕问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 〔四十一〕问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支节痛重,其脉洪盛者。 〔四十二〕问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微弱者。 〔四十三〕问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 〔四十四〕问病人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 〔四十五〕问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四十六〕问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 〔四十七〕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四十八〕问肢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 〔四十九〕问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 〔五十〕问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腰身反张如中风状,或瘛疭口噤。 〔又五十〕问初春病人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或咳心闷,但呕清汁。

卷七

序论 〔五十一〕问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 〔五十二〕问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 〔五十三〕问不恶寒身不痛,头不疼,脉不紧,但烦热者。 〔五十四〕问伤寒头疼身热,肢节痛,大便秘,或呕逆而脚屈弱者。

卷八

序论 〔五十五〕问发热。 〔五十六〕问热多寒少。 〔五十七〕问潮热。 〔五十八〕问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五十九〕问伤寒疟状。 〔六十〕问汗之而寒热者。 〔六十一〕问汗之而仍发热者。 〔六十二〕问下之而热不退者(劳复、食复附)。

卷九

序论 〔六十三〕问恶寒。 〔六十四〕问恶风。 〔六十五〕问伤寒不得汗。 〔六十六〕问自汗。 〔六十七〕问头汗出。 〔六十八〕问头疼。 〔六十九〕问身体痛(身痒附)。 〔七十〕问筋惕肉瞤,头眩身摇。 〔七十一〕问喘。 〔七十二〕问渴。 〔七十三〕问鼻衄。 〔七十四〕问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讝语遗尿。

卷十

序论 〔七十五〕问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 〔七十六〕问心下满而不痛。 〔七十七〕问呕者(干呕附)。 〔七十八〕问吐。 〔七十九〕问呕吐而利。 〔八十〕问咳嗽。 〔八十一〕问咽喉痛。 〔八十二〕问口燥咽干。 〔八十三〕问病人但漱水不欲咽。 〔八十四〕问不欲眠。 〔八十五〕问多眠。 〔八十六〕问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

卷十一

序论 〔八十七〕问欬逆。 〔八十八〕问发黄。 〔八十九〕问发狂。 〔九十〕问发斑。 〔九十一〕问讝语。 〔九十二〕问吐血。 〔九十三〕问腹痛(腹胀满附)。 〔九十四〕问烦躁。 〔九十五〕问下利者。 〔九十六〕问小便不利小便难。 〔九十七〕问小便自利小便数。 〔九十八〕问有数日不大便,有大便难,有大便鞕,有燥屎,有大便溏。 〔九十九〕问病人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其声嗄或咽干。 〔一百〕问病人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忺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药入即吐利。

卷十二

序论 桂枝汤(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二) 桂枝二麻黄一汤(三) 桂枝二越婢一汤(四) 桂枝加桂汤(五) 桂枝加附子汤(六) 桂枝去芍药汤(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九)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十一) 桂枝加芍药汤(十二) 桂枝加大黄汤(十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四) 桂枝甘草汤(十五) 桂枝人参汤(十六) 桂附汤(十七) 桂枝加葛根汤(十八)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十九) 麻黄汤(二十)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二十一) 麻黄附子甘草汤(二十二) 麻黄细辛附子汤(二十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十四) 麻黄升麻汤(二十五) 葛根汤(二十六) 葛根加半夏汤(二十七) 葛根黄芩黄连汤(二十八) 小柴胡汤(二十九)

卷十三

大柴胡汤(三十) 柴胡桂枝汤(三十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三十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十三) 柴胡加芒硝汤(三十四) 大青龙汤(三十五) 小青龙汤(三十六) 小建中汤(三十七) 大陷胸汤(三十八) 大陷胸丸(三十九,又见辩误) 小陷胸汤(四十,又见辩误) 大承气汤(四十一) 小承气汤(四十二) 调胃承气汤(四十三) 桃核承气汤(四十四) 栀子豉汤(四十五) 栀子甘草豉汤(四十六) 栀子生姜豉汤(四十七)

卷十四

栀子厚朴汤(四十八) 栀子干姜汤(四十九) 栀子檗皮汤(五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十一)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十二) 茯苓甘草汤(五十三) 甘草汤(五十四) 甘草干姜汤(五十五) 炙甘草汤(五十六) 芍药甘草汤(五十七)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五十八) 大黄黄连泻心汤(五十九) 附子泻心汤(六十) 半夏泻心汤(六十一) 甘草泻心汤(六十二) 生姜泻心汤(六十三) 白虎汤(六十四) 白虎加人参汤(六十五) 五苓散(六十六) 猪苓汤(六十七) 附子汤(六十八) 桂枝附子汤(六十九) 术附汤(七十) 甘草附子汤(七十一) 芍药甘草附子汤(七十二) 干姜附子汤(七十三) 理中丸(七十四) 四逆汤(七十五) 四逆散(七十六) 四逆加人参汤(七十七) 茯苓四逆汤(七十八) 当归四逆汤(七十九) 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八十)

卷十五

通脉四逆汤(八十一)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八十二) 黄连汤(八十三) 黄连阿胶汤(八十四) 黄芩汤(八十五)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六) 文蛤散(八十七) 三物白散(八十八) 十枣汤(八十九) 抵当丸(九十) 抵当汤(九十一) 麻仁丸(九十二) 茵陈蒿汤(九十三) 牡蛎泽泻散(九十四) 竹叶石膏汤(九十五) 枳实栀子汤(九十六) 白通汤(九十七) 白通加猪胆汁汤(九十八) 桃花汤(九十九) 吴茱萸汤(一百) 猪肤汤(一百一) 桔梗汤(一百二) 半夏散及汤(一百三) 苦酒汤(一百四) 真武汤(一百五) 乌梅丸(一百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百七) 白头翁汤(一百八) 赤石脂禹余粮汤(一百九) 旋覆代赭汤(一百十) 瓜蒂散(一百十一) 蜜煎导汤(一百十二) 烧裈散(一百十三)

卷十六

序论 升麻汤(一) 防风白术牡蛎汤(二) 李根汤(三) 大橘皮汤(四) 橘皮竹茹汤(五) 阴旦汤(六) 阴毒甘草汤(七) 白术散(八) 附子散(九) 正阳散(十) 肉桂散(十一) 回阳丹(十二) 返阴丹(十三) 天雄散(十四) 葱熨法(十五) 葶苈苦酒汤(十六) 阳毒升麻汤(十七) 大黄散(十八) 栀子仁汤(十九) 黑奴丸(二十) 五积散(二十一) 霹雳散(二十二) 火焰散(二十三) 丹砂丸(二十四)

卷十七

五味子汤(二十五) 豭鼠粪汤(二十六) 竹皮汤(二十七) 知母麻黄汤(二十八) 鳖甲散(二十九) 人参顺气散(三十) 苍术散(三十一) 麻黄葛根汤(三十二) 败毒散(三十三) 独活散(三十四) 桂枝石膏汤(三十五) 栀子升麻汤(三十六) 橘皮汤(三十七) 解肌汤(三十八) 小柴胡加桂汤(三十九) 白虎加桂汤(四十) 柴胡桂姜汤(四十一) 疟母煎(四十二) 祛邪丸(四十三) 猪胆鸡子汤(四十四) 葳蕤汤(四十五) 知母干葛汤(四十六) 栝蒌根汤(四十七) 汉防己汤(四十八) 老君神明散(四十九) 务成子萤火丸(五十) 调中汤(五十一) 射干汤(五十二) 半夏桂枝甘草汤(五十三)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五十四) 防己黄芪汤(五十五) 杏仁汤(五十六) 小续命汤(五十七) 附术散(五十八) 桂心白术汤(五十九) 附子防风散(六十) 八物白术汤(六十一) 柴胡半夏汤(六十二) 金沸草散(六十三)

卷十八

大半夏汤(六十四) 越婢汤(六十五) 脾约丸(六十六) 黑神丸(六十七) 神功丸(六十八) 五柔丸(六十九) 大三脘散(七十) 槟榔散(七十一) 薏苡仁酒法(七十二) 木瓜散(七十三) 葱豉汤(七十四) 连须葱白汤(七十五) 葛根葱白汤(七十六) 雄鼠屎汤(七十七) 黄芩芍药汤(七十八) 酒蒸黄连丸(七十九) 茅花汤(八十) 枳实理中丸(八十一) 小半夏加茯苓汤(八十二) 桔梗枳壳汤(八十三) 赤茯苓汤(八十四) 香薷散(八十五) 犀角地黄汤(八十六) 黄连解毒汤(八十七) 酸枣汤(八十八) 栀子乌梅汤(八十九) 橘皮干姜汤(九十) 羌活附子汤(九十一) 半夏生姜汤(九十二) 黑膏(九十三) 葛根橘皮汤(九十四) 玄参升麻汤(九十五) 大青四物汤(九十六) 知母桂心汤(九十七) 三黄丸(九十八) 桔梗半夏汤(九十九) 三黄熟艾汤(一百) 薤白汤(一百一) 赤石脂丸(一百二) 地榆散(一百三) 黄连阿胶汤(一百四) 桃仁汤(一百五) 黄连犀角汤(一百六) 雄黄锐散(一百七) 百合知母汤(一百八) 滑石代赭汤(一百九) 鸡子汤(一百十) 百合洗方(一百十一) 百合地黄汤(一百十二) 栝蒌牡蛎散(一百十三) 滑石散(一百十四) 治中汤(一百十五) 阳旦汤(一百十六) 白虎加苍术汤(一百十七) 七味葱白汤(一百十八) 增损四顺汤(一百十九) 化斑汤(一百二十) 官局桔梗汤(一百二十一) 麻黄加术汤(一百二十二)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 《古今录验》橘皮汤(一百二十四) 黄连橘皮汤(一百二十五) 麦门冬汤(一百二十六)

卷十九

序论 妇人伤寒药方 妊妇伤寒药方 产后药方

卷二十

序论 小儿伤寒药方

卷二十一

序论 小儿疮疹药方

卷二十二

伤寒十劝

释音

增注类证活人书释音

伤寒药性

伤寒药性

徐论

《活人书》论

《类证活人书》 北宋 朱肱 著于公元1108年

当前位置:类证活人书»首页
书内搜索:
阅读 14.7万+

著作简介:

《类证活人书》伤寒著作。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宋·朱肱撰于1108年。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

全书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一~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二~十五,释《伤寒论》113方;卷十六~十八,载各家伤寒方,计126首;卷十九~二十一,介绍妇人和小儿伤寒及治疗方药,并论小儿疮疹;卷二十二为伤寒十劝。

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伤寒论》较早的一部著作。原书复经宋·王作肃参考历代医籍予以增注,参入各条之下,改名《增释南阳活人书》。

作者简介: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

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

著《活人书》 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还著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协议|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使用本网站,即视为您已阅读并同意使用协议

© 岐黄 ( 晋ICP备18000168号 )

Powered by Discuz! ©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