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集腋成裘建电子典籍四库,聚书为塔筑网上医苑七阁。

黄帝内经太素

前言

卷第一·摄生之一

(佚)

卷第二·摄生之二

顺养 六气 九气 调食 寿限 (卷末缺)

卷第三·阴阳

(卷首缺) 阴阳大论 调阴阳 阴阳杂说

卷第四

(佚)

卷第五

(卷首缺) 人合 阴阳合 四海合 十二水

卷第六

(卷首缺) 脏腑之一 五脏命分 脏腑应候 脏腑气液

卷第七

(佚)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连环 经脉病解 阳明脉解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脉行同异 经络别异 十五络脉 经脉皮部

卷第十·经脉之三

督脉 带脉 阴阳乔脉 任脉 冲脉 阴阳维脉 经脉标本 经脉根结

卷第十一·输穴

本输 变输 腑病合输 气穴 气府 骨空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别 营卫气行 营五十周 卫五十周

卷第十三·身度

经筋 骨度 肠度 脉度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真脏脉形 四时脉诊 人迎脉口诊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诊 色脉尺诊 尺诊 尺寸诊 五脏脉诊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杂诊 脉论

卷第十七

(卷首缺,篇目亦缺) 证候之一

卷第十八

(佚)

卷第十九·设方

知古今 知要道 知方地 知形志所宜 知祝由 知针石 知汤药 知官能

卷第二十

(佚)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九针要解 诸原所生 九针所象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九针之二 刺法 九针所主 三刺 三变刺 五刺 五脏刺 五节刺 五邪刺 九刺 十二刺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缪刺 量气刺 量顺刺 疽痈逆顺刺 量络刺 杂刺

卷第二十四·补泻

天忌 本神论 真邪补泻 虚实补泻 虚实所生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决 热病说 五脏热病 五脏痿 疟解 三疟 十二疟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厥 经脉厥 寒热相移 厥头痛 厥心痛 寒热杂说 痈疽 虫痈 寒热瘰 灸寒热法

卷第二十七·邪论

七邪 十二邪 邪客 邪中 邪传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数类 诸风状论 诸风杂论 九宫八风 三虚三实 八正风候 痹论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三气 津液 水论 胀论 风水论 咳论

卷第三十·杂病

杂病 重身病 温暑病 四时之变 息积病 伏梁病 热痛 脾瘅消渴 胆瘅 头齿痛 颌痛 项痛 喉痹嗌干 目痛 耳聋 衄血 喜怒 疹筋 血枯 热烦 身寒 肉烁 卧息喘逆 少气 气逆满 疗哕 腰痛 髀疾 膝痛 痿厥 如蛊如妲病 癫疾 惊狂 厥逆 厥死 阳厥 风逆 风痓 酒风 经解 身度 经络虚实 禁极虚 顺时 刺疟节度 刺腹满数 刺霍乱数 刺痫惊数 刺腋痈数 病解 久逆生病 六腑生病 肠胃生病 经输所疗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黄帝内经太素》 唐 杨上善 著于公元589-681年

当前位置:黄帝内经太素»首页
书内搜索:
阅读 9.8万+

著作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善撰中医学著作。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编纂、研究、注解《内经》的早期典籍,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

作者简介:

杨上善,隋唐时代医学家。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

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协议|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

使用本网站,即视为您已阅读并同意使用协议

© 岐黄 ( 晋ICP备18000168号 )

Powered by Discuz! © Discuz! Team.